游戏的第一个意义:认识世界,处理信息,体验成长
小孩子们每时每刻都得面对这个世界的种种信息,需要转化吸收;在他们的生活周围,每天都会涌现大量的新鲜事物,需要筛选分类。游戏作为孩子的最爱,这时就能帮上他们的忙。通过游戏,孩子们体验到了生活,由一个自然属性的人发展成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人。
比如说,孩子借由游戏来认识世界。或许,两岁左右的孩子不停地把东西扔到地上,是在体验和感受地心引力。或许,孩子撕纸,咬各种物体,是在体验和感受每一种物体的不同特性。或许,孩子们玩医生看病的游戏,是在企图了解自己的身体的奥秘。
孩子通过扮演尝试着这个世界中的各种角色,体验自己的能力,探索着世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变得越来越自信和成熟,也越来越独立。
经常会有些家长向我咨询,问:“我家孩子这样……正常吗?”而不会考虑:这样的行为对孩子的意义是什么?孩子有好奇心,孩子有求知欲。孩子对他看到的一切都没有评判,而只是在用心地感受体验,运用他生而具有的游戏力,模仿,只不过可能模仿的时候有些走样而已。这种游戏力,对孩子来说,或许就是一种学习成长的本能吧!父母们,你是否相信孩子具有成长本能呢?你是否可以保持一颗童心,对未知的事物保持好奇心和敬畏心呢?
作为父母,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给孩子力量,给孩子包容。或者哪怕是撒娇为什么不可以呢?问题在于,父母们怎样才能帮助孩子克服那些不自信、挫败无力感和被抛弃感呢?怎样能帮助孩子完成属于他的成长主题呢?
游戏的第二个意义:建立及修复人际间的情感联结
游戏也是孩子学习如何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甚至如何与别人重归于好的方式。
《游戏力》的作者科恩说:“从父母与婴儿第一次深情的目光对接开始,游戏就成为联结亲子关系的一根纽带。”身为父母,我们一定都同样无比珍视自己的孩子。只是,我们要如何才能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他(她)的珍视呢?说教?唠叨?批评?
现在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亲子关系的重要性。亲子关系的核心是什么?在我看来,亲子关系的核心就是情感联结。有了情感联结,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爱自己的父母,信任自己的父母,懂得体谅自己的父母,孩子也能感受到并确信父母对自己的爱,也就自然会“听话”,就“乖”了。
遗憾地是,有很多亲子之间,家人之间,伴侣之间的情感联结是断裂的状态,相互之间充满着隔膜,甚至是怨恨,可是,血浓于水,真要断又断不掉,藕断丝连,于是,就更加痛苦了。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不仅要注意和家人之间建立情感联结,保持着情感联结的状态,也需要懂得在不可避免的隔膜和争吵发生之后怎么修复情感联结。
游戏的第三个意义,涵容并疗愈情感创伤
父母对新生儿往往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注,时时刻刻守护左右,寸步不离。饿了,及时喂奶,哭了,不假思索地搂进怀里抚摸安慰。总之,对小婴儿的每一个需求都尽力地给予及时满足和照顾。
但当孩子长大,我们就不可避免地要错过孩子的某些需求。细数孩子成长中的每一步,时时处处,都有可能要面对挫折和创伤。创伤无论大小,都需要得到妥善地处理和解决。孩子们是怎样面对这些人生处境的呢?孩子有游戏!比如:打针游戏,摘自《游戏力》,作者美国劳伦斯·科恩。
一个三岁孩子在诊所挨了一针,回家后,他会玩什么游戏呢?当然是打针游戏。他会想当谁呢?当然是医生或是护士,那个给他打针的人。那谁会被打针呢?他的第一选择通常是爸妈或是别的大人,如果没有大人在场,他会拿一个毛绒玩具或是洋娃娃。
那他会要你做什么呢?你得一边装得你真的很痛、很害怕,一边大声喊:“我不要,我不要打针,请不要给我打针。我讨厌打针!求你了,不要!不要!”
这个游戏让孩子处于强势的一方,让被打针的一方变成给别人打针的一方,这种角色转换虽然简单,效果却令人满意。被打针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是无能,使他想到过去的那些小挫折,想到自己不能选择做什么、吃什么、穿什么,以及其他数不尽数、无法由他决定的东西。去医院当然不是他的主意,但是打针游戏却能让他心情好起来。他看到大人也有无能为力、绝望、丢脸的时刻,而他这次却是强大无比。
游戏可能只是假装的,但游戏中的心理体验却很真切。孩子选择这个幻想游戏,是因为他需要克服打针所留下的真实痛苦。它不仅仅是好玩而已,而是带着很强的目的性。它的目的是让孩子自己再次经历整个过程,让恐惧感通过哈哈的笑声释放出来。这就是孩子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玩游戏的原因。
我认为:游戏力,是一种生存状态,是一份生活态度,更是一门人生智慧。所以说,父母们的自我成长、自我修炼,才是育儿的最大法宝。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