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母眼里,无忧无虑应该是孩子的基本天性。而实际上,孩子经常会受外界刺激或本能地产生莫名的担心或忧虑。面对孩子这些看似荒诞不经的担心,成人惯常的反应大多是不谈情绪,只对问题做出反应,而这种反应完全不能消除孩子内心的担心和惶恐。

知识或道理无法打消孩子的担忧

一天去朋友家玩,大人们在聊天,儿子和朋友家的女儿在一旁看电视。电视里播的纪录片大约是关于侏儒症以及婴幼儿骨胳发育中畸形、以及血液疾病的科教片,有骨头的演示,血液的流动等。

两个孩子看得投入,我们也没管太多。结果看着看着,儿子忽然很担心,站起来问我:“妈妈,你看看我的屁股有没有向外长,我的腿直吗?”我刚开始听到他这样说,觉得好笑,就说:“你这屁股好好的,没向外长,腿也直直的呀?”

儿子仍然很怀疑地问:“那我以后会不会得这种病呀?”我说:“不会的,这通常是出生时就有的病,你不会的,你已经长这么高了”。但不管我怎么保证,儿子过会儿仍然忧心忡忡地说:“妈妈,我还是担心”。

回应孩子的问题,这常常是成人自然的第一反应,摆事实,讲我们擅长的知识或道理,希望打消孩子的担忧。有时甚至觉得怎么会这样想而表示不解。这种情况下亲子之间并没有情感的联结,孩子的情绪没有得到回应和处理,再科学的知识仍然无效。

当我们试图说服孩子放下担心时,传递的信息诸如以下“你这样的感受和想法是不对的,只有你才会有这样的想法,我们都没有这样,你是个怪孩子,快快打消你这些奇怪的想法。”孩子可能会感觉到孤独和孤立,因为只有他才会有如此恐怖和疯狂的想法,这是多么糟糕的一种体验呀。

对孩子的感受做回应,被理解才能消除担心

对感受和情绪回应,孩子被理解并觉得自己的情绪是正常的,情绪或许仍然在,但是不再困扰。

此时,我看到儿子担心的眼神,就认真地转向儿子了。我说:“你很担心自己会患上这种病是吗?”儿子认真地点点头。因为刚才的各种保证无效,我就没再在事实上停留。

我说:“其实我也有很多担心,小姐姐有担心吗?”朋友的女儿说:“有呀”。我说:“那我们说说看”。小姐姐说:“我担心期末考试考得不好,我还担心.......”

儿子认真地听着,我说我也有很多担心,我担心自己照顾不好孩子,我还因为担心喝水时塞着牙就不打算喝水了。儿子和小姐姐哈哈大笑。我又继续说,我呀因为担心走路摔跤就不想走路了。俩小朋友开始狂笑。我接着说了几个好玩的,儿子和小姐姐接着开始天马行空地说起自己的各种无厘头的担心。说一个,俩人就大笑。

关于担心的话题就这样在笑声中结束了。俩人就转而玩别的了。

人类感受的普同性,让孩子感受到深深的理解和接纳

担心并不是孩子独特的情绪体验,当成人对孩子的情绪回应,放下拒绝和评判,自然平等地表达我们也有各种担心时,孩子就可能产生共鸣,有一种回归人群的感觉。

这种被深深的理解与接纳,也更可能使孩子信任自己的体验,拥有更真实的自信。

美国心理治疗师欧文.亚隆是我个人认为业界最坦诚的大师,他曾经在《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写道:“每个人的行为或思想从来不会完全有别于他人。”

他非常坦诚地分享了自己被分析的体验,他在书中写道:我对于母亲的情感极其矛盾,这个事实的困惑是:我对母亲依恋不舍,但同时也希望母亲早早去世----这样就能继承相当可观的财产。我的分析师在此刻简要地说道:“那似乎是我们都会有的想法”。那毫无掩饰的话语不仅仅给了我很大的安慰,而且使我能进一步探索自己更深层的矛盾情绪。

其实,就连精神病患者的情绪和感受在我们常人身上同样也有,只是占有的比例和浓度不同而已。更何况众生你我的普通情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