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父母还是孩子缺乏独立性?这似乎不是个问题,很多人会脱口而出:“当然是孩子!”是的,当孩子小时,生存需要依赖父母,但在心理上,则未必。面对总是依赖父母像是长不大的孩子,翼光教育提醒父母要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很享受孩子的依赖?如果孩子离开了家,自己还能把生活安排得很充实吗?

曾听朋友抱怨丈夫太懒,不止如此,她还观察到丈夫的兄弟姐妹都很懒,回父母家聚会时都是老两口在忙里忙外,当子女的却是非常自然地各玩各的,根本没有分担的意思。朋友想帮忙做些什么,老两口倒不乐意了,因为他们很享受为子女付出的感觉,藉此觉得自己还是有用的,被需要的,活着才有意义……由此,朋友才明白,丈夫的懒,是他父母从小培养出来的,是父母的需要。

孩子对父母的爱和忠诚,一点儿不亚于父母对孩子的爱,怎样能让父母高兴,孩子就会怎么为父母付出。

当孩子无意识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依赖感到心满意足时,就会继续以依赖方式让父母高兴。而父母往往会一边恨铁不成钢地数落着孩子、为孩子担心,但内心深处又感到孩子的依赖是对自己的认可,深感欣慰。于是,父母与孩子形成了一种相互依赖的模式:孩子在生活上依赖父母,父母在心理上依赖孩子。

这样的父母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鲜见,许多父母把几乎所有的精力都投注在孩子身上,为孩子付出一切就是他们毕生的事业,父母就在为孩子的付出和孩子对自己的依赖中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存在感。如果孩子哪天不依赖自己了,心里反而空落落的,不知如何安放自己。

所以说不少家庭里的婆媳矛盾,其实是“两个女人争夺一个男人的战争”,因为于婆婆而言,儿子不需要自己了,自己还能干啥?自己活着还有什么价值呢?

这样的亲子关系中,何尝不是父母缺乏独立性?他们没有自己的精神世界,生活的意义就寄托在身上孩子。这样固然让孩子享受了浓浓的爱,另一方面,却可能侵占孩子的独立空间,阻碍孩子成长,就像大树过度的荫蔽,会遮挡了阳光,剥夺了小树向上成长的空间。更进一步的就是有意无意地控制孩子,让孩子满足自己的愿望——以爱的名义。

每一个家庭,就像一片树林,每棵树的根在地下交织,叶在天空相触,共御风雨,共享彩虹,但每棵树都有自己的根,自己的干,都有自己足下的土地。

不要只关注孩子而忽略了自己和伴侣,孩子要独立,父母也要有独立的精神,并以此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帮助孩子成长。承受分离的焦虑,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不仅是孩子的必修课,也是父母的必修课。当孩子能独立行走了,何尝不是父母的成功呢?

龙应台在《目送》中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