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读书,背书包;回家作业,翻开书。书本一合,下课了;书本一合,开始玩。这上学的课本书,对很多学生来说,就像是学习知识的“开关”,学习知识与课本的开与合关系甚为密切。

这现象本不该出现,但是随着孩子们读书年级的不断上升,这样的情况却变得越来越严重,究其根本原因,就是——

学习的课本知识,没有得到有意识的生活化引导。

我们的孩子,在刚入读小学的时候,甚至在幼儿园学习的时候,其实都是非常喜欢把老师教授的知识,即刻与父母分享,并总是非常愿意,非常强烈地愿意将学习到的新字,新词,新算术,新故事在生活中一遍又一遍的拓展着用,尝试着用。

比如见到路牌,广告上有自己认识的字,就会大声地跟父母说,由此中间有自己不认识的,还要追着问,那个不认识的字是怎么读,好学的劲头真是强大!

比如孩子从故事里知道了,爷爷不小心被路上的一块乱扔的石头绊倒了,摔得走不动,很疼。于是,在家里,就开始自己清理,或者提醒父母要把放在过道,客厅,走道上的东西清理干净,否则会让绊倒爷爷,奶奶的,绊倒谁都会很疼的,走不动路的。

比如孩子看见苹果,或者李子,就忍不住要去数一数,看看有多少个?

这些来自孩子内心要将新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冲动,如果总是能得到父母的支持和鼓励,甚至欣赏和赞美,孩子会得到巨大的学习热情,对新知识学习的渴望也会不断地被刺激——

学以致用

永恒的学习动力

然而,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开始从小学低年级,升学到高年级,然后是初中,高中,大学……,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抽象,越来越深入和理性,似乎在逐步远离我们简单的日常生活。

但是事实上,不是这样,不是我们孩子学习的知识在远离我们的日常生活,而是很多时候是我们的老师,在教授知识的时候,容易进入照本宣科,我们的父母在指导辅助孩子学习的时候,更关注孩子是不是在读课本书,更关注孩子是不是在写作业。从而,对课本知识的内容,开始越来越不关心,更何况将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来引导孩子“学以致用”了。

课本中的很多知识是可以在现实生活中体现的,比如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现在正是初秋之时,一首孟浩然的《初秋》,就可以在傍晚的时候,重读给孩子听,并在这秋夜里体会诗中的美感和情绪——

不觉初秋夜渐长,

清风习习重凄凉。

炎炎暑退茅斋静,

阶下丛莎有露光。

在秋夜,尤其是雨后,或者冷空气下来的时候,我们带孩子晚间散步,便可一遍一遍的诵念此诗,这感觉会很深入地影响到孩子对古诗词,汉语修辞学的兴趣,当然更能增加孩子的文学修养和生活情趣了!

比如自然课本中,关于动物与植物的细胞的讲解,我们就可以在吃水果蔬菜的时候,与孩子分享,植物细胞是有中央大液泡的,所以水分丰富,又很多都具有叶绿体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所以蔬菜大部分都是绿油油的等,而这些在动物细胞都是没有的。

那动物细胞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问问孩子,就会让孩子把课本里的知识慢慢地移出来,与现实的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了,这对于孩子们认知的全面提升,生动运用是极大的促进,当然最直接的效果,就是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切实地知道了,学习知识是多么有用的!

很多孩子读到中学的时候,总是在怀疑所学的知识有什么用?除了考大学,就是白学,这样的观念在学校的孩子们中流传着,加上社会上的一些媒体总是在批评教育体制,教学内容的诟病,就更加增强了孩子们对学习价值的质疑,甚至产生严重的抗拒。这真是一种极度深层的错误呀!

请高度警觉,不要让我们孩子的课本逐步变成了学习知识的“开关”,打开书本才会学习,关上书本就与知识隔绝的状态,实在是太可怕了!这样的学习状态,将造就的真会是“高分低能者”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