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家长都越来越重视阅读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孩子出生就开始读绘本,布书、塑料书、硬纸书、故事机、讲故事的公众号等等,妈妈群里经常讨论给孩子选绘本的话题。曾有妈妈炫耀,不到2岁的孩子,家里已经有了超过200本藏书。

不过,对于孩子来说,特别是低龄儿童,看这么多书真的合适吗?该怎么阅读才更有效呢?在采访了上百位妈妈的亲子阅读经验后,我们发现以下这些阅读小贴士也许对低龄宝宝更有用。

1、谁来讲比讲什么更重要

很多家长喜欢用故事机或者公众号讲故事的方式代替亲子阅读,不过这样的方式对于低龄孩子并不太适用。

一方面,1岁以下的孩子对听什么并没有明确的意识,注意力集中时间也很短,这样机械讲故事的方式对他们来说更多就是一个声音,并不能传递更多的意思。

另一方面,大部分孩子在接近2岁到3岁多之间,是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通过生活或者故事从中听到的语言会成为孩子语言发展的重要基础,也就是说,孩子会主动模仿他在生活中和故事里听到的词,而这时候发音不甚标准,如果家长陪着孩子经历过使用这些词汇的情形,当孩子主动说出来的时候,家长可以很好的理解,积极的反馈,有利于孩子的语言系统的构建。比如孩子看巴巴爸爸,里边有讲烤饼干的情节,他会主动说“饼干”这个词,但一开始发音并不是饼干,而是饼,或者是干,或者别的什么,如果有过与孩子共同经历的体验,父母就能敏锐的捕捉到信号,反馈孩子,你是在说饼干吗?孩子能听懂,这样子再给孩子重复,孩子就能慢慢积累起自己的词汇库。

再就是,家长如果白天上班,没有充分的时间与孩子沟通,到晚上能拨出固定的时间,哪怕只有15分钟,母子/父子相拥一起讲故事,可以很好的促进亲子的情感互动。对于孩子而言,抽象的“我爱你”并不能给他带来实际的体会,爱总是在这些点滴的细节中间流动。绘本给孩子提供一个认识世界的方式,而我们,是那个领路的人。

2、故事外的引导比故事的丰富更重要

对于低龄的孩子讲很多的故事书,更多的妈妈反应并不是很好的选择。为什么呢?这个阶段的孩子安全感正在逐步建立。最初的安全感来自于稳定,就像孩子小时候最好不要频繁更换主要养育者,很多妈妈发愁的就是,家里一旦爷爷奶奶跟姥姥姥爷换班,孩子势必出现一阵子生活紊乱的情况。究其原因,是安全感的问题。所有的环境,包括书籍,也是一样的道理。这也是为什么这个年纪的孩子对一本书可以讲上数十遍甚至上百遍的缘故。对待这个阶段的孩子,可以保持一个固定的书籍更新频率,比如一个月一本或者两本,他们更喜欢的方式是在熟悉的故事里发展出更多的内容。曾看过一篇文章,说到美国的老师引导孩子讲一本石头汤的故事讲了一个月,老师把绘本里的内容与生活对接,带着孩子们体验,一本书讲一个月还意犹未尽。

也可以根据孩子当前的发育主题,比如如厕,刷牙等主题,围绕主题来挑选绘本。重要的是可以及时把故事带到生活中。有妈妈给我讲过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是,她给孩子讲故事,《是谁嗯嗯在我头上》,这个绘本很有名,教孩子认识各种动物的臭臭,讲得也很有趣。讲完之后她带孩子去动物园,看到一种鹿拉的臭臭,她提示孩子,你看,这个像不像兔子拉的嗯嗯啊。2岁的孩子说,像妈妈吃的花生豆。妈妈顿时愕然,进而大笑。这样的过程实在很有趣。

3、培养阅读的兴趣比读书的数量更重要

伟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么是不是看书越多,阶梯就越高呢?这个问题,至少不适合低龄孩子。理由是,这个阶段的孩子适合更多把重心放在身体的发育上,在头脑的开发上,慢一点比快一点更好。就如第二点说的那样,有限的书可以读出无限的可能,面对熟悉的书,孩子更有安全感,更有可能深入去探索多种可能。因此,对于他们来说,有兴趣去阅读,比读很多书来得更重要。打个比方,就像达芬奇画蛋是打基础,或者像我们学打羽毛球、乒乓球,基础的步伐练习很重要,有了这个基础,我们就能前后左右随意自如。那些家里有几百册藏书的妈妈也实事求是的反应是,书买了很多,而孩子经常翻动的也就几本。与其买很多占地方,不如踏踏实实把手头的书读出花样。

最后还想提一点,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我个人不是太推荐采用借阅的形式看书。2岁多的孩子物权意识正在建立,通常我们也不建议父母强行要求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与他人分享自己的食物玩具书籍。这个阶段,很重要的一点是让孩子能真正拥有一些自己拥有所有权的东西。借的书,一是阅读期限有限制,并不利于孩子反复阅读,二是总要惦记不能弄坏弄脏总得不断提醒孩子爱惜,虽然爱书是好事,但对于这个阶段的重点完全享受阅读而言,却并不是一件添彩的事。因此,我比较建议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购买数量不多但却很有品质的图书,孩子既可以完全无顾虑的拥有自己的书籍,也能反复长期的阅读。不知道你家的宝贝这个阶段是什么样的表现呢?欢迎你来社区或者公号与我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