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

孩子说谎往往并没有故意要攻击、伤害他人的恶意,所以别轻易将孩子撒谎与人性、品质划等号。孩子偶然的撒谎并不是洪水猛兽,不要给孩子贴上“小骗子”、“谎话精”、“吹牛大王”等标签。无心之失被冠上了“永世罪名”, 这样的标签不仅会伤害孩子,还有可能会让孩子“破罐子破摔”,说出更多的谎话。

No.2 打骂是最无效的责罚

孩子说谎,作为父母难免会着急生气,脾气急的家长也许已经撸起袖子准备开揍了。但是,很多人忽略了,谎话的作用之一就是自我保护。当孩子说谎被打骂责罚后,难免因为害怕被责罚,强烈的自我保护催生出升级版的谎话。长此往复,恶性循环,谎话变成孩子习惯,家长在孩子这里再也听不到一句真话。

No.3 看到说谎背后的真相

以前看过一个报道,有个孩子老是说“头疼”,家人送到医院做了各项检查都没有发现问题。后来才发现孩子是在撒谎,根本没有头疼,孩子只是想一直很忙的爸爸在家陪陪他。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撒谎的原因都来自于父母家人,或许是想要被关注,或许是害怕被责罚,或者是希望得到一个赞扬,或许是在模仿大人,有时候我们老是想纠正孩子,但需要纠正的可能却是我们自己。

No.4 别做明知故问的“侦探”

有时候明明看见孩子嘴角有饼干屑,就不必问“你吃饼干了吗?”有时候明明看见杯子的碎片,就不必问孩子:“你的杯子去哪里了?”有时候明明知道玩具丢了,就不必问:“我怎么没看见你玩你的新玩具?”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问题能得到诚实的回答,但是这样的提问却往往是相反的诱导。孩子天生细腻敏感,他们听得出这样的追问是质疑、责怪、不信任,他们只能用谎言遮盖自己的内疚和不安,逃避责罚。

其实,有时候孩子知道自己犯错了却不清楚该怎么办,这时候我们直接告诉孩子如何处理会是更有效的方式。比如“妈妈知道你吃了饼干,希望你下次不在饭前吃。”“我看到你杯子碎了,不过没关系,我们再买一只。”“你的新玩具丢了对吗?好可惜,我们只能下个节日再买新的了。”

No.5 给孩子弥补错误的机会

孩子不小心犯错,最怕的不是承认错误,而是爸爸妈妈对他的失望和责怪。给孩子一个弥补的机会,可以减轻孩子的内疚感和担忧,重拾信心并意识到原来做错事是需要行动来弥补的,让孩子养成自己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的习惯。比如,偷拿了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回家,可以让孩子把玩具还给人家并道歉,再同时将自己的玩具借给小朋友玩一段时间作为弥补。

No.6 言传身教是最好的老师

当我们对孩子的谎言着急上火,有没有自省自己是否对孩子说过谎话呢?

因为不想出门,所以对孩子说“游乐园关门了”。因为忘记了孩子的礼物,所以对孩子说“被小狗叼走了”。要求孩子百分百诚实,却允许自己有小小的谎言,以这样的双标教育孩子,就不能怪孩子为什么“屡教不改”。

另外,在孩子眼里,养育者之间的不一致也会是谎言。比如:爸爸说,你今天可以看5集动画片,可妈妈说:不可以,太长了,只能看2集。这样的不一致会让孩子疑惑,产生不信任感。

No.7 别用自己的感受来引导孩子

朋友送来一个玩偶,问孩子喜不喜欢,孩子还没回答,你先道谢:“喜欢喜欢,她很喜欢。”父母的情绪无时不刻在影响着孩子,孩子比任何人都希望自己的父母开心,当发现自己对某件事的回答会让父母开心,即使心里存在不同的答案,也会说出让父母满意的谎言。

No.8 说谎不必责骂,但诚实可以奖励

不管什么样的行为,如果最终结果是好的,都会被强化。

比如孩子闯祸之后,说谎了,逃避掉了惩罚;说实话了,却被家长责罚,那孩子就会被逃避掉惩罚这个结果激励,变得越来越爱说谎。

如果孩子说出实话,可以给孩子一个抱抱或者亲亲,告诉孩子,父母会喜欢诚实的孩子,希望他继续做个诚实的人。这样的鼓励会让孩子觉得,原来诚实是会让父母开心的事,那么在之后的生活里,他会愿意用诚实来换取这样的鼓励。

当孩子的谎言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发生,家长无需大惊小怪,把撒谎上升到人格和品性问题的“高度”来严加批判和刻意纠正。而是应该看到谎言背后的真相,并作出恰当的反应,为孩子对“撒谎”这一行为形成最终认知提供积极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