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现在的中国式家庭常常会有一个控制的母亲和一个缺失的父亲,这样的家庭结构很多。虽然很多家庭都缺少父亲的角色,但是不同家庭的父亲存在状态也是不尽相同的。

一、父亲有心但是无力

现在经济压力比较大,很多父亲会忙于挣钱、上班,他想陪伴但的确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我们要求父亲陪在孩子身边是不现实的,父亲有的时候要在外地出差,他确实是忙。

让孩子知道你在意Ta

一般在这种情况下,爸爸有这个心、很爱孩子,并且很想陪伴孩子,就可以使用现在的传媒,比如,电话、视频或者发微信等等。让孩子感觉到虽然父亲没在身边但是父亲是关心他的,精神世界是在一起的,让父亲在孩子心中有一个存在感。这个存在感的建立和我们妈妈如何做是有关系的。

让爸爸做好人

比如说,爸爸出差几个月才回家见一次孩子,妈妈可能会跟孩子说:“我收拾不了你,你就等着爸爸回来收拾你。”然后爸爸回来一趟还要起到一个教训孩子的作用或者扮演一个恶人的形象。如果妈妈这个时候把好人的形象给爸爸,当孩子需要批评的时候我们把这样的工作留给经常陪伴孩子的人,而出现比较少的父亲作为一个比较好的形象出现,这样孩子会有一个整合。

孩子不整合的时候往往会认为爸爸是个坏人,好人都是妈妈。如果陪在孩子身边的人该指责就指责,该照顾就照顾那么孩子容易整合。虽然有的时候妈妈在教训我,我会不高兴;但是妈妈关心我的时候我还是蛮开心的,这样孩子会觉得好妈妈和坏妈妈都是我妈妈,这样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我们有的时候会发现孩子长大后会是分裂的状态,要么这个人就是好人要么这个人就是坏人。那么他在和其他人相处的时候会形成这样的模式,我觉得你挺好的,但是只要你说我不好,我从此就会认为你是不好的、是个坏人。

如果家庭结构是这样的话我们就建议陪伴的人做一些其他的工作;关心问候、鼓励可以让爸爸来做,让孩子知道爸爸一直在身边。这是我们说的有心无力的状态。

二、父亲在有力却无心

这种爸爸是可以更多地参与到家庭生活中,但是经常会说“我要去加班”“我要去应酬”甚至在外面玩耍也不愿意回家等等。当然这样的结果和夫妻之间的关系是有联系的。比如夫妻感情很差,回到家我就不开心,那我还不如在外面呆着。这就需要从夫妻关系入手进行调整。我们没办法改变父亲,那么妈妈可以做些什么呢?

树立正向的男性形象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给孩子树立一个比较好的男性形象。挑选一个家里合适的人或者是外界的人。让一个替代者,代替男性的存在感。在家族里我们的爷爷、姥爷、舅舅甚至是表哥。我们选择的这个男性是比较正能量、比较优秀的,那么就会给孩子带来榜样的力量。

如果家庭很封闭,孩子的眼里只有爸爸妈妈的时候,这个时候他会觉得男性就是爸爸的样子。如果是正能量就非常好,如果是比较负能量,那么我们可以让孩子拓宽眼界,男人不只爸爸一种,还有其他很多种,从而帮他形成一个成长、判断。包括妈妈比较刻意带着孩子去别人家,看别的男性角色是怎么样的、怎么工作的、怎么学习的。让孩子看到后就不会陷入到他的模式里面复制他爸爸。如果孩子的模仿对象只局限于他爸爸,那这样的孩子成长起来格局就会非常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