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午,演员白百合疑似出轨小鲜肉的新闻,刷爆网络。 可是,前一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她还笑意盈盈地谈到老公陈羽凡和儿子。时隔一天,就遭到打脸。在戏谑的同时,我不禁感叹现代人的婚姻真是脆弱到不堪一击。

父母感情不和,受到伤害最大的永远是孩子。夫妻感情不和、出现大量的争吵,甚至对彼此有身体伤害,会让孩子没有一个心灵的“安全岛”,让孩子变得内向、害羞、回避、胆怯;也会因为家里充斥着负面情绪,让孩子变得敏感易受伤害,对他的性格和以后的婚姻生活带来无法估量的影响。

缺乏安全感

在现在的家庭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一个强势的妈妈,一个懦弱的爸爸,还有一个孩子。妈妈吹毛求疵,对任何事情都是苛求的,会挑爸爸和儿子的毛病。如果再加上妈妈对儿子不那么关心,那么这个儿子就会感到在家里很压抑。当孩子小的时候,他可能不知道妈妈为什么生气,就会觉得也许自己是多余的,自己惹妈妈生的气。

长大后他也许就会知道妈妈对自己是不关心的,要么会很孤僻不愿与别人交往,要么会处处惹是生非,显得攻击性十足。其实就是因为小时候缺乏安全感造成的。更有一些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形成了边缘型人格:难以建立起稳固的自我同一性,从而非常依赖与他人的关系来获得对自己的认同感。在依赖他人的同时又对他人进行猜疑,而且预期自己会被他们抛弃或伤害。通常会冲动、难以控制愤怒情绪。

妈妈过分强势会对孩子产生很多影响,可以参考我的母后是华妃,"你们都得听我的!”

负面情绪威力

一天的工作之后,老张筋疲力尽、饥肠辘辘的回到了家。他打开电视一头栽进了沙发里。老张的太太正在厨房里忙着准备晚饭,晚些时候她还有一个视频会议要开。她看着自顾自悠闲的看电视的老公,皱着眉头让他也给自己找点事情做,把他们的儿子送去参加乒乓球训练。沙发上的老张翻了个白眼,却并没有动。

电光火石之间,夫妻俩之间的争执就从絮叨升级成了隔空咆哮,彼此向对方发泄着一天中积攒下来的压力。而他们8岁的儿子就这样安静的坐在餐桌前,看着自己的父母互相发飙。

我们都知道家庭对孩子人格塑造的重要影响,而以上的场景恐怕在最和睦的家庭中也难免会偶尔出现,其对孩子的成长到底会产生哪些影响呢?

我们说情绪没有好坏之分,但是我们发现情绪是具有传染性的。科学家们发现,家庭中即使不是十分激烈的争执也会对孩子产生十分不好的影响,包括睡眠缺失以及情绪问题,甚至看似最“温柔”的冷战也一样具有破坏性。

有研究指出,即便是父母间中度的争执也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影响他们的睡眠并且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负面情绪。处于中度到重度家庭冲突中的孩子平均每天会减少30分钟的睡眠。这看起来似乎并不起眼,但是这半小时却是打散了平均分布在整晚的睡眠当中的,这就导致孩子们可能无法进入深度睡眠,而这恰恰是他们想要好好休息所必需的。这样的结果可能会导致他们第二天变得很易怒,从而会引发其他问题。因此孩子们长期处于父母的冲突之中时,他们不会渐渐习惯这种冲突,而是会变得更加敏感而易受伤害。

我不知道看到这里,家长们会不会有些紧张不知所措。是不是你们也没想到夫妻不和会对孩子影响这么大。

我想这样的结论应该会让不少新爸新妈们冷汗直流吧?婚姻生活平淡琐碎,有了孩子之后更是平添无限压力和挑战,争执在所难免。这时候你告诉我们吵架会给孩子带来身体伤害和心灵创伤,连冷战都不行,是不是不要让人活了?

且慢,科学家们又说了,孩子并不需要一直生活在父母刻意营造出的“真空”当中,毕竟“争吵”是人和人之间互动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孩子需要学习认知的。但是这如何争吵却是一门艺术,吵得不对,带给孩子的伤害会日益累加;吵好了,不但不会伤害孩子,甚至还可能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神奇吧!

美国作家Robert Fulgham是这样形容的:“不用担心你的孩子们总是不听你的话,而应该担心他们总是在注视着你的一举一动。”幸运的是,父母们还是有机会把彼此的冲突变成一件积极的事情。

接下来告诉大家How to do

(一)化解冲突

作为婚姻中不可避免的争执,难道我们应该把孩子完全排除在外么?冲突是人类互动的自然组成部分。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这就要提到婚姻和谐的第一个要素了:如何化解冲突。

父母们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有大的冲突,但是即使发生了这种情况,也并没有关系,因为冲突还有积极的、建设性的,与消极的、破坏性的之分。

破坏性的冲突通常带有以下元素:肢体和言语攻击、拖延、退缩、敌意,以及不愿积极解决。其对于家庭环境有很大的伤害。

建设性的冲突通常带有以下元素:选择更加直接的沟通以求促进问题的解决、妥协、支持、道歉,以及清晰的解决办法。其对于孩子的身心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诺特丹大学的研究表明,所有被孩子们看到或感觉到的父母冲突都会对其产生消极的影响。但是,冲突是否得以解决、解决到了什么程度才是决定了孩子对这一事件最终反应的条件。这就意味着当父母们成功的化解了彼此间的冲突,孩子最终接受到的影响就不是消极的。

事实上,夫妻间建设性的冲突反而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作用,比如使他们的安全感更强以及降低他们的攻击性。此外,研究还发现父母以及孩子对“消极”的看法有所不同。很多父母都认为逆来顺受是像妥协一样有用的解决方法,但是只有当冲突被真诚的解决时孩子们才会获益。

而且,不管是否当着孩子们的面,冲突必须得到很好的解决。研究表明即使是5岁的孩子也能明白的感知自己父母间关系的质量,以及他们的冲突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解决,无论父母是否是在孩子们面前和解的。

没有一个家庭是完美的,而且真诚的解决掉每一次冲突也并不像这听起来那么容易。不过在此可以给出一些建议:

1.有意识的选择冲突发生的地点——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直到你们独处的时候,控制你的用词。

2.优先选择解决问题和妥协而非攻击和回避。

3.让你的道歉听起来真实诚恳。

牢记破坏性的冲突与建设性的冲突之间的区别,以及孩子们需要知道冲突已经得到了解决才能从中获益。

(二)改变自己的期待

这就要提到婚姻和谐的第二个要素了:改变自己的期待。我发现,对我来说愈是重要的东西,我愈是无法在另一半身上得到。比方说,情感上的支持。堂姐的前男友超级顽固不化,和他多次沟通都没有用,所以放弃。但是换了现在的男友,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他温柔体贴,对我非常好,但是碰到节骨眼的时候,他还是一样无法支持到我。

因此我了解到,再换男人也是一样,这是我生命的功课,从小父母虽然非常爱我,可是从来无法给我情感上的支持。我受了委屈如果回家哭诉,他们不是骂我就是嘲笑我,无法给我深情的安慰和理性的支持。长大以后,我的好朋友非常少,但是最要好的一个闺蜜,却是最不会安慰人的。

有一次和她诉苦,她听了就说:“你不是学心理学的吗?怎么也会这样?“又有一次告诉她我的感受,她居然直说:“那你怎么办?你去死算了。”这是我最要好、交往十几年的朋友。我不怪她,因为我知道她很爱我,视我为自己的姐妹,但是她就是不会安慰别人。

当我知道了这一事实之后,生活中再有了委屈找不到人倾诉的时候,我不会去责怪我的另一半,要他为我的感受负责。我为自己的感受负起责任,同时愿意去承受自己内在的痛苦,试着做自己最好的朋友,安慰自己,心甘情愿的停留在那个从小到大我一直想要躲避的感受中:孤独与无助。当我不再视它们为洪水猛兽,愿意试着去与它们和谐共处的时候,它们也就不像以前那样时时来造访我,而且一来就赶不走似的。

所以,诚心接受自己的负面情绪,不要另一半为它负责,是维系一个婚姻的最重要元素之一。

(三)陪伴与需求的平衡

没有承诺和委身,我不相信有任何一个爱情可以存活下来,因为除了经济效益和抚养子女,更重要的是相伴。全世界各国家,不管哪个种族,人们心灵最深的呼喊就是:“在我发生危险的时候,你能否在我旁边,跟我一起面对?”婚姻的实质中有一个陪伴,共同渡过,这很重要。第三个婚姻和谐的要素当然就是陪伴与需求的平衡。

人心中都有不同需求,刚开始一直扮演一个角色,但是久了就会想要扮演另一个角色。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广角镜”和“望远镜”。健康的关系是有有弹性的,不能永远当望远镜,也不能永远当广角镜。

当我希望被疼爱的感觉被满足时,我就要有另外一个需求,就是需要去疼爱别人。人都需要在这样的需求中转换和平衡。等婚姻到了一个瓶颈,就希望柳暗花明,当你山穷水尽了,就要学习。一个健康的婚姻,两个圆是有交集的,在心灵上要有交流的时间,在外面也要有自己的空间。

人同时具有亲密感的需要和空间的需要。当一个人的心理需求需要清理时,就需要空间需求。所以我们常说两个人的心理和情感需要,就像两个相交的圆,它们之间的重叠部分时多时少。可能感情和生活正常的时候叠的少,彼此的空间多一些,但是在一些人生的困难时刻,圆圈的重叠部分可能就多一些,需要两个人一起去面对和度过。

在现代爱情观里,一定要有委身观,不能只能当“父亲”或“母亲”的能力,能够委身,才能发展出另外一个能力。

“当我觉得你不再满足我的需要时,我就离婚”,这是一个很可惜的现象。研究发现至少2/3的离婚是不该离的,只是因为单调。经历了多次婚姻之后,很多个案会说,还是第一个最好。

怎样不让婚姻惨到那个地步?——只有在生活中不断注入生命力,让婚姻可以保鲜,这就牵涉到很多观念和技巧。

美国的离婚率本来是世界第一,但现在已经开始下降了,这跟美国的草根运动有关,就是说从民间发起的运动,一个自省的运动。经过60年代社会大改革,离婚率增加,大家看到家庭破碎给小孩带来的伤害等等各种问题,他们就痛定思痛,要努力来改变这个状况。

所以说重点是我们如何让婚姻过得舒服,我们是可以并肩作战的,让婚姻变成植入人心灵的地方。婚姻可以帮助人成长,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