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原件,孩子就是复印件

清明节放假前夕,我正在查找出行的路线,却被我一个朋友强拉硬拽的留住解决他们的“家庭矛盾”。原来是这样的,我朋友老公有严重的颈椎问题,她想趁着这个假期让她老公做一个颈椎理疗,可是儿子却想着出去玩,就这样一家人僵持不下,朋友觉得儿子不体谅他们,而她儿子觉得自己也很委屈。朋友非常受伤,她很难过的和我说,自己一心全放在儿子身上,家里什么都是以他为主的,自己牺牲了那么多,儿子好像半点都体会不到。

而她的这种体验相信你们也曾有过!

高中的时候我有个好朋友,好到什么程度,好到换穿一件衣服,经常吃住在她家。她父母很慈祥,没什么文化,但特别尊重有知识的人,竭尽全力地支持孩子读书,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学习最重要”。她每天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点家务也不做,有时候她看见父母忙碌不忍心,想要帮着干点啥,还要遭到父母的呵斥,“你只管学习,别的不要管。”说实在话,那时候我挺羡慕她,因为在我家是没有这样的待遇,初中的时候放寒暑假我就要给父母做饭,收拾屋子洗衣服都是我妈交待给我的课下任务。看人家的小孩这么金贵,再看看自己,实在是心理不平衡。

后来我们都大了,我才发现,孩子一直被迫偏移在自己的轨道,从来没有也不需要付出,她最大的问题出现了。那就是不知道怎么对人好,也不会对人好,就连她最爱的妈妈,也是一不高兴就吼一顿,然后再后悔。

她不会说很温情的话,也不会很温情的对待喜欢的人,有时候我明明都能看见她内心温情的闪动,她却偏要压抑着自己,做出若无其事的样子。她不懂人情世故,可这也怪不了她,是父母一直让她只想着自己,不必对别人有任何回报,这种日积月累的暗示让她心里柔软的那一部分蒙了尘,落了灰,对别人好的那种技能好像许久不上发条的玩具,彻底失去了动力。

我们总说,孩子不需要为父母做什么,以后他们就懂了,这是错误的想法,孩子从四岁开始就可以换位思考了。我们要让孩子懂得父母的付出,并且体验到自己付出时的快乐。

怎样让孩子学会体谅他人

一、在生活中多体谅他人,并用明显的语气表达出来

你有多久没有说过“老公辛苦了”“妈妈辛苦了”?这么简单一句表达情感的话却常常让我们羞于表达。在我们家里,当我父亲看到我母亲很累的时候,他就会说“你休息一下,今天的晚饭我和女儿做”,所以我很早就知道,当我父母累的时候,需要我去承担一些事情,并且当我付出之后,他们的表扬和赞许又会让我很快乐。

二、偶尔示弱,让孩子“照顾”一下

如果你的孩子不懂得体谅你,或许是因为你没有给他学会感恩的机会。当你拖着疲惫的身躯下班回家后,不妨也跟宝宝撒个娇,说:“妈妈今天好累呀!拿不动衣服了!你能帮妈妈吗?”不仅如此,你还可以让孩子端茶倒水,捏腰捶腿,享受来自孩子的“照顾”——当然啦,不能指望这种“照顾”的质量有多高,但重要的是,让孩子懂得:父母和别人的给予与、帮助是一种“恩惠”,而不是理所当然或者欠他的。

有时候我们经常会好心办坏事,比如你生病了,孩子跑过来给你端茶送药,你却让孩子去做作业,不要管你。又或者当孩子打扫卫生、帮你做家务的时候,有些妈妈可能会说“你看,地没扫干净,青菜不是这样摘得,你还是去好好写作业,妈妈不需要你帮忙”,可能我们这样一说就把孩子主动帮助我们的热情减退了。

要给孩子提供帮助我们的机会,妈妈也要偶尔示弱一下,生病了,就享受孩子对我们的照顾;身心疲惫了,就让孩子承担一些家务;当你工作生活很辛苦时,就告诉孩子你的艰辛。

三、父母的榜样作用

你想让孩子能体谅你,那么你有在孩子面前体谅过自己的父母吗?其实任何言语在行动面前都会显得很苍白,孩子和你一起生活,他会看着你的一言一行,并且去模仿你的行为。央视有个公益广告估计大家都看过,妈妈在给奶奶洗脚,小儿子看到了,自己也跑过去给妈妈端了一盆洗脚水,你的行为无形中会影响孩子的行为。

我也是比较疼孩子的人,但胖墩从小学时候就能帮我洗碗、做家务,初中已经会炒鸡蛋、做米饭,永远都是自己背书包,有时候还要帮我拎点菜。我一个人在家他会老气横秋地告诉我“锁好门,不要随便给人开门”,他很为自己是一个小男子汉而自豪,能在父母面前做大人让他得到了强烈的荣誉感和存在感。孩子需要知道父母爱自己,更需要知道父母也需要自己。这对孩子而言,是双重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