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我的朱丽叶

莎士比亚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家喻户晓:两位年青人相爱,却遭受家族世代仇怨和门第之见的百般阻挠。但外界的阻力并未能使恋情熄灭,反而使他们越爱越深,最后以殉情作为终极反抗,捍卫了至死不渝的爱情。

心理学家受《罗密欧与朱丽叶》故事的启发,对恋爱中的学生作了调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凡是受到家长反对的恋人,关系比原来更加密切。而没有受到家长反对的恋人,倒有一部分逐渐疏远了。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指如果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早恋根本就不是事儿

早恋对于12-18岁的青少年而言,是正常而普遍的现象。这是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所决定的。青少年时期,生理发育迎来了人生的第二次飞速发展阶段,各项生理指标已接近成人,心理上也处于半成熟状态。

生理的成人化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希望与成年人一样交朋友、谈恋爱,独立自主,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再受到长辈的约束。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性欲和性意识逐渐觉醒,对异性由童年期的疏远逐步过渡到好感、亲密,以至产生爱慕和依恋。

童年时期,小孩子之间更多的是同性交往,而到了青春期,才逐渐开始尝试异性交往,而异性交往恰恰是孩子社交的重要内容,是社会认知的重要因子。对于情窦初开的孩子来说,喜欢一个自己欣赏的异性是非常正常的心理发育过程。只不过,有些人会把那份爱慕之情隐藏在心中,仅在别人不经意间多瞟几眼那个“意中人”。而有些人却会把这份爱恋之情向对方明确表白,如果对方擦不出火花,顶多成为比较好的异性朋友而已。当然,如果双方一拍即合,就很可能发展成恋爱关系。

对于前面两种情况,老师和家长都不必大惊小怪,我们都曾经年少过,甚至痴情过,尽可能站在孩子的视角看待孩子。对于后一种情况,我们也不必惊慌失措,视孩子的情况选择正确的引导方案,该适可而止时就春风化雨,该悬崖勒马时就当机立断。

恋爱是人的本能,进入青春期以后随着生理发育和心智渐长,少男少女彼此吸引,走进初恋,在不逾矩的情况下发展出爱情,本是件美好的事情。

父母在担心什么?

除了学业,父母更担心的是因为“早恋”酿成的“一失足而成千古恨”。特别是女孩子,给自己一生带来不良影响。但是我认为,这些行为并不能完全归结于所谓的早恋,而是因为孩子没有得到正确的性教育,没有理解什么是真爱,没有学会“发乎情、止乎礼”,更没有学会自尊、自爱和自重。因此,很大程度上责任不在孩子们的钟情和怀春,而在于父母、老师没有告诉他们真爱和迷恋的区别,没有告诉他们选择爱情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更没有告诉他们怎么保护好自己。

孩子真的不懂吗?

对于孩子来说,性和其他东西一样都是他们所未知的,他们探究其他事物时,大人总是配合,总是讲解,而在探究性的时候,大人总是回避,总是撒谎。大人越是这样,孩子就会觉得越来越神秘,越来越有趣。

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一旦孩子掌握电脑等了解外界信息的超级工具,就会无师自通地去了解性。那个时候,可能更多的负面的东西会占领孩子的精神高地。所以,当孩子出现对性有极大兴趣时,我们要更平静地对待和解释,破除青少年对性的神秘感。

如何做

一、认识到青少年早恋是身心发展阶段性特点和社会文化环境决定的。是普遍的、正常的现象,不必过于惊慌和紧张。

二、辩证地看待青少年早恋。认识到青少年早恋也不全是坏处,也有一些好处。例如:可以锻炼与异性的交往能力,使个性更趋完整。可以在学习上相互勉励、促进,在生活上可以相互帮助等。

三、以平等、共情、真诚的态度与孩子一起讨论早恋行为,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势利导。

1、肯定他们的珍贵情谊。

2、与孩子一起分析早恋行为产生的原因。

判断早恋的类型,是爱幕型、好奇型、模仿型还是从众型。

3、双方客观地讨论早恋的利弊。

在探讨弊端方面,强调早恋双方心智的不成熟性、冲动性、易变性、关系的不稳定性等对双方身心的损害,恋爱时过于关注对方以致对学习效率和未来前程的不良影响,太早确立关系对未来婚姻生活的负面影响等。

父母以长者的经验和智慧,与孩子分享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倾向性的建议。同时,要相信孩子,给予他们考虑与自己作决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