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真是倒霉的一代。”

我们小时候,育儿理论是,什么都是孩子的错。

这个小孩不听话;那个小孩不用功;这个小孩调皮捣蛋;那个小孩撒谎骗人。

70、80后,很少听到没有挨过打的孩子。拎起来打屁股是正常的,用皮带绑起来抽,拿着擀面杖抡,甚至直接扇耳光,也都有听说过。

我也挨过打。打得最重的那次,是五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50分。我妈按着我,我爸打,拿块小木板,噼里啪啦,伴随着我拼命的嚎叫声,记忆深刻。我皮厚,屁股没有被打肿,后来小升初,我数学96分。

终于轮到我们做父母,结果育儿理论变成了,什么都是父母的错。

父母没有尽到责任,没有精心专心,没有有效陪伴,没有教养内涵,没有经济能力去买几百万的学区房,没有挣得赢家人生,你看人家王思聪。

头头是道,句句在理,还真是这么回事儿。

可是怎么听,怎么心酸。Why?为什么犯错的总是我?

2

我是一个脾气不太好的人,但是有一个脾气很好的老公。

我经常会因为一件他做错一件小事情吼他,但是他很少跟我计较;有时候我也会做错一些事情,我自己生气的要命,他却说这没什么大不了的,然后惹得我更生气。

有一天,聊小时候的事情,我们认真探讨了这个问题。

小时候,他在家犯错是被允许的,他爸爸经常说,“没关系,打碎个碗而已,我们看看现在该干什么?”

而我在家里,如果打碎了东西,通常需要悄悄藏起来,免得自己被打碎。

这时候,我才意识到,我总在指责谁需要为事情负责(我可不想),我总是在为计划的改变而愤怒,而他在想着我们该怎么去做。

我突然觉得,他那天晚上真的比平时好看很多。

3

原谅别人做得不够好。对我们很多人来说,是件很陌生的事。

无论是原谅别人,还是被别人原谅,对你来说,都是很陌生的。仿佛这个世界的法则,就是有错就被骂,做不好就被骂。自己这么被对待,然后也这么去对待别人。

宽容,像是只在教科书和电视里,跟自己无缘。

如果一个人做错了,其实他是恐慌和害怕的。他的行为可能是胆战心惊等待被惩罚,也可能是强势反击避免被责怪,也可能是解释狡辩证明自己没有错。但无论行为上怎样,人对于自己做错了都是有恐慌和害怕的。我们无法承载这个害怕,就要采用一系列应对措施来保护自己。因为我们的潜意识知道:没有人会保护自己。

但是你知道吗?

一个人在犯错后的担心中,如果听到一句“没关系”是件多么温暖的事情,如果再变成了“没关系,你已经很好了”是怎样一种感动。

被原谅,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感觉。

那揪着的心,会被暖下来。那紧绷的胆,会软下来。像一个泄气的气球,毫无张力,软软地。并且会感受到自己跟前面这个人有了很特殊的连接和亲切感,有了进一步的感动和感情。

当我们感受到来自于他人的温暖的时候,自己也会变得温暖起来。给别人温暖,也会让自己温暖。原谅别人,可以增进感情,可以体验温暖,可以留住感动。然而这么美好的事,为什么我们不愿意去做呢?

4

没有被原谅的经验,就很难想到去原谅别人。

小时候,每当你错了的时候,得到的回应都是:你敢错,爸爸妈妈就敢生气。每当你错,就会被情绪、语言甚至肢体惩罚。久而久之,你的潜意识就总结出了这个规律:我一次都不能错。

长大后,你对于别人的要求也会重复当年自己的命运:你一次都不能错。

可是对于小孩子来说,打翻了牛奶、考试没考好、说错了话,不是去告诉他这是不被允许的。而是用你的爱告诉他:人都会犯错,犯错是被允许的,是可以被原谅的。犯错了没关系,我们可以总结反思,下次我们怎么做,可以更好。然后欣赏自己的错误和智商。

如果你这么被对待过,长大后你就有了原谅他人的能力:你这次错了没关系,下次如果你那样做我会更开心,我相信你下次可以更好。

5

我们中的很多人是受害者。

在我们小的时候,会因为各种原因的挨打,我们学会了用这样的方式去处理,去指责孩子的错误,去把计划打乱的情绪宣泄给孩子。

而如今我们又需要打破这种传承,教会孩子宽容,给孩子示范原谅,这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

但是想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学会的,可能是原谅自己。

6

一直以来,我们都是这样对自己的。

做不好,做错的时候,从来不肯原谅自己。对自己生气,后悔、自责,跟自己较劲。

你的思考方向通常是“为什么又错了”!而不是“我现在可以怎么做”。对自己没有耐心,对自己没有原谅,对自己不够宽容。你并不想做好,你只是想沉浸下那种责怪的感觉,就像是小时候无数次被责怪一样。

我们不值得被原谅吗?

可是,如果这次没有做好,你能原谅自己吗?

我们只说这一次,不谈上次和下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