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偷针,大时偷金”,不少父母在发现孩子偷东西时都会选择严厉管教,甚至不惜动手,颇有“不打不成器”的架势。周围同事说起小时候被家长发现偷东西时,那种恐惧感现在回想起仍心有戚戚然。

可想而知,我们的不少父母,是有多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惩罚起来又是多么地不讲情面。

一个14岁的男孩,放学后看到书亭里有一本喜欢了很久的书,可是自己没有那么多钱,于是就大着胆子把书藏进了怀里,谁知被刚转身的老板发现了,老板把他扭送进了派出所,几名警察轮流审问他,还打电话通知了孩子的父亲。

很快,孩子的父亲就赶到了。男孩低着头,默默等待父亲的责骂。

“我想,这一定是个误会。”父亲淡淡地开口了,“因为我非常了解我的儿子,他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他一定十分喜欢这本书,只是因为没有带足钱,才这样的。你们看这样行不行,我出三倍的钱买下这本书,这事就算结束了。” 然后,父亲就掏出了钱包。男孩惊呆了,他看着父亲,父亲也看着他,眼里没有责备,有的只是爱怜。

出了派出所,父亲停下了脚步,他捧起孩子那张满含羞愧与感动的脸说:“儿子,人这一辈子或多或少都会犯错误。听着,忘记它!不要让它在你心里留下阴影,好好学习和生活,只要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你依然是一个让父母骄傲的孩子!”说完,他郑重地将这本书放到孩子手中。男孩用力地捧着书,控制不住地放声大哭,父亲慈爱地将他搂进了怀里。

其实,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犯错,这源于他们对事物认知的不健全、正确的价值观尚未树立。在孩子犯错后,父母如果只是一味地信奉“不打不成器”,抓着孩子的错误夸大其词地打骂,非但难以让孩子回到正途,反而容易让孩子“破罐子破摔”,越陷越深。

发现孩子偷东西时,作为父母,该做的并不是急着打骂,更应该是阳光教育:

1不轻易给孩子贴上“偷东西”的标签

孩子的是非观念是通过听取父母的评价、观察父母的反应而形成的。不要轻易把孩子懵懂的行为等同于大人的偷窃行为,以免让孩子觉得自己不是好人,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就更不愿意听取爸妈的话了。

不轻易给孩子贴上负面的标签,不夸大孩子的错误,是对孩子的保护。正如故事里的爸爸一般,“他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他一定十分喜欢这本书,只是因为没有带足钱”......自始至终都不曾使用“偷”这样的字眼来形容孩子的行为,这是对孩子自我认知的一种保护。

2保持情绪稳定,了解孩子背后的想法

经常听到一些父母说发现孩子“偷钱”后,就气得把孩子狠揍了一顿,要孩子许诺不再犯,结果孩子反而跟家长斗智斗勇,“偷钱”的小动作和花样越来越多。

父母越是严厉管教,越是长篇大段的道理,孩子越是反叛,倒不如保持稳定的情绪,让自己停下来想想,孩子这样做的动机是什么,搞清楚了孩子的想法,引导起来也就事半功倍了。

3请用直接行动给孩子正确的示范和引导

其实,大部分偷东西的孩子心里都是知道私自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无论是视频里小男孩低着头的沉默,还是故事里男孩内心的惶恐都可以看出。所以,孩子需要的并不是孰是孰非的大道理说教,而是需要从错误中学会正确的做法。

视频里的父亲给男孩展现的是宽容,而故事里的父亲展现的则是担当。让孩子从错误中学习正确的改正方法,告知孩子获得想要的东西的正确途径,这才是父母应该着手的重点。

4点到为止,不反复唠叨

最后,家长还需要记得的一点是:事情过去了,就是过去了,不反复追究,不随意转述,保护孩子的自尊,给予孩子最大限度的尊重。

孩子虽然还小,但已有了自尊感和羞耻心。见证孩子犯错的当时人,若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到孩子一定不愿让自己不好的行为被更多人知道,即使是家里人。所以,不再向别人转述这件事,就是对孩子自尊的最好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