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孩子刚上一年级,老师打电话告诉家长孩子上课搞小动作。

应对一:听到老师说孩子上课稿小动作,心理很着急,很慌乱。希望通过教训、惩戒的方式让孩子知错能改。

——今天你的班主任告诉我你上课时会搞小动作,有没有?

——没有(小孩子往往不会记得自己是否搞小动作)!

——还敢说没有?你们老师都告诉我了,看我不教训你一下,你是不会知错的!

(呜呜……)

——以后上课能不能搞小动作?

——不能!

应对二:希望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让孩子知道认真听课的重要性,进而达到让孩子认真听课的目的。

——女儿啊,妈妈今天听你的老师说你上课的时候有时会搞小动作,你觉得这样做,对不对啊?

——不对!

——那你觉得上课应该怎么做呢?

——应该认真听课,不搞小动作。

——嗯,对啦,这样就能够听得好,学得好了。

——好。

——你明天要认真听课哦。

——好的。

这两种应对方法是非常常见的,第一位妈妈以非常强势的方式让孩子顺服,用惩戒的方式告诉孩子以后不要搞小动作。这样的结果是,孩子课堂可能有恐惧和拘谨,她不知道怎样做叫做“不搞小动作”,同时她很担心老师再向老师传达这类信息。同时她的“不搞小动作”并非出自本意,而是被迫的,是因为担心受到妈妈的惩罚而不敢做而已。

第二位妈妈的采用的应对方式要温和很多,孩子也能够保持比较平和的情绪,妈妈讲的道理也可以被孩子听到并理解,知道上课要认真听课,不搞小动作。

然而,道理是三岁孩子都懂,80岁老奶奶都不一定能够做到。

小孩子自己都知道上课要认真听,不要搞小动作,这些老师都会告诉他们。但是如何做到,如何管理自己,孩子并不知道。

另外,这两位妈妈在和孩子沟通此事时都将老师的话直接告诉了孩子。孩子都知道了是老师将自己“上课搞小动作”告诉了家长。这是很糟糕的,这样的做法很可能会影响老师在孩子心中的高大形象。第一个被妈妈惩罚过的孩子,还很可能会记恨老师。孩子以后在老师面前可能会故意表现良好,目的是避免老师再向家长传达不利于自己的信息。时间久了,孩子会形成“当面一套,背面一套”。同时,也可能有个别的孩子为了报复老师,故意和老师做对。

语言的技巧——将负面的行为描述转化成正面的期待

老师向家长描述孩子上课会搞小动作,其目的是希望家长能够协助老师一起引导孩子上课时能够更加认真听课。因此我们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完全可以将老师的期待传递过去。将负面的行为描述转化成正面的期待。

——女儿,今天妈妈见到了你的班主任,她跟我说你在课堂上是可以更加认真听课的。你看,你的老师真的很关注你,很关心你呢!

嗯!

——你也很想向老师说的那样,更加认真听课,是吧?

——是的。

——那怎样听课,叫做认真听课呢?

——眼睛看着老师,耳朵听老师讲课。

——嗯,眼睛看老师,耳朵听老师的,大脑还要跟着思考,是吗?

——是的!

——如果旁边有同学讲话,你会怎么做呢?

——不被打扰,用心听课。

——哦,你会提醒自己,排除干扰,是吗?

——是的!

——那如果你有时忍不住,想玩些橡皮,铅笔之类的小东西时,你会怎么做呢?

——我会努力忍住不玩,也可以把他们收到笔袋里,用的时候再拿出来。

——哦,桌面上尽量少放些物品,就不会分散你的注意力了,这个方法真不错。这些方法都是你自己想到的?

——是啊!

——嗯,你愿意上课时眼睛看老师,耳朵听老师讲课,大脑去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当有同学说话时,你愿意克服干扰,认真听课;还打算尽量把东西收到笔袋或书包里,减少干扰你注意力的物品。是这样吗?

——是的!

——你打算什么时候开始这样做?

——明天!

和前两位妈妈不同的是,第三位妈妈将老师的话进行了转化。她将老师对孩子行为的负面描述转化成老师对孩子的正面期待,同时,还引导孩子去体会老师对他的关心和关爱。这为之后顺利引导孩子自己愿意更认真听课注入了心理动力。继而引导孩子去思考可以尝试从哪些方面努力能够做到“认真听课”。这样孩子也就是知道以后努力的方向。

通过这样的转化,孩子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不但不会产生隔膜,反而会拉进孩子和老师间的心理距离,孩子会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和关心,以后也会更加喜欢老师,并喜欢老师上的课,这也是在促进孩子更认真地听课。

类似的转化还有很多,例如:

1、老师对父母说:你的孩子如果在不认真学习,考重点高中有点悬。

——父母对孩子说:你的老师说只要你肯努力去学习,就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2、老师对父母说:你的孩子总是管不住手脚,老是去欺负同学。

——父母对孩子说:你的老师说你可以更好地使用你的手脚,去帮助和爱护同学。